对于希盟政府成立“大马希望基金”的举动,国人议论纷纷,有褒有贬。无论如何,众多议论可分为感性和理性!感性的意见犹如偶像派倾势;对人不对事,心内感觉好就可接受和支持。理性的点评是分析性的,它的评论不在表面只在层次面,对事不对人!一般上,喜欢某一个人,他的所做所为,坏事恶行我们都能接受;讨厌某一人,即使他没做坏事,只要他一现身,看到他,心理就不舒服,这就是我们一贯的思维模式!
曾经读过一篇中国作家王重旭对南宋时一位爱国诗人幸弃疾当官时施政的点评。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就因幸弃疾爱国抗敌又善于写诗,因此受到人民的爱戴。幸弃疾出任湖南安抚使,他在任时却成立了一支拥有2500人的“飞虎军”。建军初期,赶造营房;适逢雨季连日下雨,一时无法起火制造屋瓦建屋顶。幸弃疾就立刻下令每户市民须送二十片瓦来赶造营房,但官员会付现银来回馈之!很快的,在两天内,幸弃疾就筹足了瓦片,建造营房工作顺利进行!幸弃疾这段典故在《宋史》也有记载。
王重旭的点评是:若要评论某事,应视双方的立场来决定。站在辛弃疾的立场,他的举动是为国家,防卫安全是他的责任。但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情况是相对的。因为当时国家还没有敌国外患,兵临城下的非常时刻,老百姓的安危没迫在眉睫,造营房的工作是可等到雨季过后的!辛弃疾没为老百姓着想,支援他们渡过雨季,只是为了报国建功一心要把兵营加快建起来!老百姓的困难都没放在心里!王重旭说大雨绵绵数月,市民几万,家家从屋顶上那下而十片瓦,房屋漏水,食不果腹,将不得安居!表面上,辛弃疾是立付现银,公平交易。可是这种如买卖似的灾荒之年,你活了,人家被迫安危之处,似官令民附,哪来公平?
首相马哈迪医生已再三强调我国外汇储备金高,不会破产;部长的酬劳只是被削减微不足道的十巴仙。没破产,没节约,“大马希望基金”的成立不是救国也不是救民;我想它只是政治宣传吧!“希望基金”的成立不设筹款顶限,也没期限。它的运作可延至第十五届全国大选,其效应和影响也一样如此。基金会在未来的五年的运作中,其效应可左右众人的思维因为在感性的影响下,捐款者会这样的想:“就是一马公司拖累了我国经济,我必须捐款救国!”。引用王重旭的点评:“希望基金”搞宣传,为何苦了老百姓?